近年来,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碳管理平台作为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工具,正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城市碳管理平台的覆盖范围年增加28%,这一显著增长反映了政府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决心和努力。
碳管理平台的核心功能在于实时监测和管理企业的能耗和碳排放情况。通过在现场部署监测点、实时采集测点数据以及第三方平台对接等多种方式,企业能够对其用能情况进行在线监测。这不仅为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提供了技术支撑,还帮
中企动力业实现精细化管理,提升节能减碳的效率。
以某城市为例,该城市通过碳管理平台对全市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和管理。这些单位通过平台实现了能源流和碳排流的实时追踪与分析,形成了“数字孪生生产线”。这种数字化的管理方式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还使其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节能改进。例如,鹤林
水泥通过碳管理平台实现了余热利用,每年可发电1.5亿千瓦时,节省了大量标煤和碳排放。
此外,碳平台的功能还在不断更新和扩展。随着欧盟“碳关税”政策的上线,国内出口企业需要如实报送产品相关碳排放数据,实时追踪碳足迹,实现绿电溯源。为了应对这一需求,一些城市开始创新开展电碳综合信息管理服务模块建设。以丹阳市为例,该市以外向型企业密集的特点,推动了电碳综合信息管理服务模块的建设,为外向型企业提供碳计算和碳溯源服务。截至目前,丹阳市企业完成绿电交易超过400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0%。
合肥市也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9月28日,合肥市碳普惠体系建设项目“碳惠庐州”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构建了绿色餐饮、绿色出行、绿色办公、绿色生活四大核心板块,全面覆盖市民的日常生活。自上线以来,“碳惠庐州”平台已覆盖922万市民,减排次数高达约1.09亿人次,累计实现减碳量约5.7万吨。
在全国碳市场方面,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的实施,全国碳市场正式迈入多行业协同减排的全新阶段。截至2025年5月,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的1000多家新增重点排放单位已全部完成全国碳市场账户开立,覆盖二氧化碳排放当量新增约30亿吨。
盐城市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也在2024年8月正式启用,全面覆盖碳管理的关键环节,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群体的多样化需求。该平台由企业用户端、运营管理端和核算工具端三个核心板块构成,涵盖产品碳足迹核算、碳足迹声明、碳数据库数据展示、认证服务等多个功能模块。
无锡市也在2023年3月28日上线了碳管理平台,推出了碳足迹核算、
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碳排放管理、CBAM辅助申报、绿电绿证交易服务、CCER交易服务六大应用功能。这些功能的上线,为全省碳足迹管理工作提供了“无锡经验”。
这些平台和系统的建设和运营,不仅为企业的节能减排提供了有力支持,还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低碳服务,推动了全社会积极参与绿色低碳发展。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碳管理平台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其覆盖范围和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扩大,为我国的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