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铺设情况统计
近年来,智慧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多个方面,如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慧能源、智慧政务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不仅提升了城市的运行效率,也增强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智能交通领域,城市主次干道、公共空间的架空线路和架杆的入地整治工程正在稳步推进。通过统一规划和实施管线入地,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城市道路变得更加整洁有序。例如,大同市住建局在近年来积极开展管线入地工程,对各类架空线缆进行入地、规整和包装,实现了线缆入地目标。截至目前,市本级地下管网建设中,新建电力管线入地840公里,联通、移动弱电管线入地1167公里,电信管线入地730公里,自来水管线入地573公里,热力管线入地963公里,天然气管线入地950公里。
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以宜春市为例,截至去年年底,5G基站累计建成6631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到13.24个,实现了市县主城区、产业园、
商业区等重点场所5G网络全覆盖。智能安防小区建设扎实推进,全市智能安防小区已全部建设完成。智慧社区建设成效明显,全市有504个社区、2193个村开展了“赣鄱邻里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推广应用。
在智慧能源领域,电动
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尤为引人注目。根据中国充电联盟发布的2024年度全国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的运行概况,2024年全年充电基础设施的增量达到了422.2万台,国内
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1158.2万辆,桩车增量比呈现出1:2.7的比例。截至2024年底,联盟成员单位上报的公共充电桩总数达到了357.9万台,其中直流充电桩为164.3万台,交流充电桩为193.6万台,平均每月新增的公共充电桩数量约为7.1万台。从地区分布来看,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安徽、河南、湖北、四川、北京这十个地区建设的公共充电桩占比高达68.8%。在充电电量方面,广东、江苏、河北、四川、浙江、上海、山东、福建、河南、陕西等省份占据了全国的主要份额。
展望未来,中国充电联盟预测,2025年将新增随车配建充电桩361.9万台,届时保有量将达到1285.8万台。同时,公共充电桩的新增量将达到103.8万台,其中直流充电桩52.2万台,交流充电桩51.6万台,使得公共充电桩的总保有量达到461.7万台。预计2025年还将新增公共充电场站7.3万座,使得公共充电场站的保有量达到30.3万座。这一系列的预测数据,无疑为电动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政策层面,各地政府也在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采用“1243”架构,即统一承载、先进适用的智慧基础设施,标准规范、网络安全两套保障体系,智慧政务、智慧城建、智慧民生、智慧产业四大应用领域,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我爱城市APP、创业创新平台三大服务平台。包括打造智能高效的智慧基础设施、透明高效的智慧政务、精准精细的智慧城建、便捷丰富的智慧民生、创新发展的智慧产业、一站汇聚的智慧服务平台、保障有力的网络安全体系、共享开放的标准规范体系等八项重点任务。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智能化水平,也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例如,成都市以
大数据为依托,建立了“城市大脑”,为民生赋能。截至目前,成都市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高达82.7%,8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远程诊疗。通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都市进一步促进了各类城市资源的统筹整合,提升了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