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平台接入比例在八大重点行业均超九,突出标准化推动效果良好示范趋势凸显。当前,我国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接入平台设备数量持续上升,目前,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量已突破7000万台,设备种类由单一逐渐向多元化发展。重点平台连接设备涉及电力、交通、电工/电子、冶炼、
仪器仪表等十几个重点行业,其中,电力设备接入平台数量相较其他设备尤为突出,交通设备、电工/电子设备接入平台数量也处在领先位置,这三类设备连接数量占比达接入设备总量的半数以上。
重点平台接入设备区域分布存在梯度差异。其中,山东、浙江、上海、福建、广东等东南部沿海工业强省(市)拥有较多双跨及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量全国领先。西南区域的四川、重庆积极建设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平台应用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这两个区域在设备连接数量方面表现突出,在全国位居前列。整体而言,呈现出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和应用东部沿海、南方发达省份引领,中西部、北方省份跟随的发展态势。
随着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不断发展,平台累积了大量工业模型以支撑工业微服务和工业App的开发迭代。当前,重点平台沉淀工业模型已超过50万个。在工业模型分布方面,主要涉及数据算法模型、研发仿真模型、行业机理模型、业务流程模型四大类,其中,重点平台中数据算法模型占比最大,行业机理模型和业务流程模型稍逊,研发仿真模型占比最少。未来,随着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应用,研发仿真模型有望迎来显著增长。
重点平台工业App数量超过40万个,应用场景逐步辐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内研发、生产、运维、管理等环节仍是工业App布局重点。从工业App类型分布来看,工业App当前应用重点仍在内部管控,运营管理、运维服务、质量管控类工业App占比较大,占总体比重超过四成。从工业App行业分布来看,工业App被广泛应用于20多个行业,重点应用行业大致分为三个梯队。
智能制造平台的接入不仅提升了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还促进了整个行业的标准化进程。全球首个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国际标准近日正式发布,这是国际上首个面向智能制造服务平台的标准规范,标志着我国在智能制造服务平台接入领域拥有了国际认可的自主核心技术。这一标准的发布,为全球异构工业云平台提供了可参照的统一制造资源接入技术方案,有助于提升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智能制造平台的标准化推动了行业内的协作与发展。工业云平台的崛起,其核心在于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与资源共享能力。通过
云计算技术,企业能够实时收集、存储和分析海量数据,这对于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以及优化决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标准化的必要性在于,它能够有效解决不同行业、不同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问题,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在政策层面,国务院《"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达2级及以上的比例超过50%,重点行业、区域达3级及以上。各地配套政策密集出台,如江苏省2025年计划投入30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技术端呈现多维度突破,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已在
汽车制造领域实现设备联网率95%、生产效率提升30%的标杆案例。